欢迎访问两岸关系网!

【两岸新青年】台北女孩在上海(苏怡叡)

来源:www.lagxw.com 来源:两岸关系网 发布时间:2016-11-02 00:00:00

blob.png

(苏怡叡,台北大学经济学系2013级本科生,2016年7/4-8/30曾于上海金外滩发展有限公司实习,现正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交换学习。)


blob.png实习公司

来到上海,我有了一个新身份--“小苏”。


回溯到4月,当时期中考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此时收到“2016京沪实习团”报名信息,犹豫着要不要报名,担心自己专业能力不足、怀疑自己是否能独自在外地生活、是否要放弃在台湾的实习机会……看着写好的履历却迟迟不敢按下发送键。

每天反反复复思考,近乎决定要留在台湾时,信箱中出现了来自老师的一封信。内容很长,我也不太记得了,但其中的一段话让我毅然决然踏上这段从来不在计划内的上海实习。老师是这么说的:“不要想准备好了吗,因为人生永远不会有准备好的时刻”。因此2016年的暑假,我到了上海,在金外滩国际广场资产管理公司担任物业管理。

当得知录取这个职位时,其实心中的不安大于喜悦,因为我从来没有接触过房地产行业或物业管理,对我而言这完全是未知的领域。正由于对工作内容不熟悉,我在台湾时就搜集了许多物业管理的资料。物业管理,来自维基百科的解释:对于房屋或其建筑设备进行维护,例:确认各楼层电源开关等。两个月以前的我认为物业管理就是保安、保洁;两个月后的我对物业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身处21世纪,利用人力检查是很落伍的行为,我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完善大楼的能耗平台。利用平台,管理者无论何时何地皆可得知建筑物的信息,平台内的预警系统更可以让管理者得到第一手消息并快速处理。

大数据是近年来热门的议题,但只有搜集数据是不够的,数据通过分析才有真正的用途。我的第二项工作就是利用能耗平台上的数据分析各楼层、各时段的用电趋势,找出其异常或是常态,让往后的用电更为精准。

身为办公楼宇的业主,应当清楚了解大楼里的各项设施,我的第三项工作是和工程部的同仁一起建立设备清单。看着从来没看过的大楼平面图纸、进入大楼的设备机房,这些初体验都非常难得可贵。为了让我更深入了解公司运作,经理特别安排我参与营销部的季报撰写,调查了黄埔区及外滩周围的办公大楼,也对自身楼宇进行优势、劣势分析。

blob.png东方◈明珠

除了工作上的收获,我更利用周末踏遍上海的各个角落、用心生活在上海的每一天。光彩夺目的陆家嘴、低调奢华的外滩、静谧安详的武康路、热闹喧嚣的南京步行街、叹为观止的人民广场相亲角、反璞归真的崇明岛、古色古香的南翔老街,大大小小的巷弄,都有我留下的足迹。

比起大多数台湾大学生,我拥有相对丰富的大陆交流经验,原先以为很快就能融入,但花了一些时间总觉得和这里还是隔着一面纱,还是格格不入。突然深刻体会何谓“亚细亚孤儿”。已经脱离台湾的大小事物却无法在上海找到立足之地,无法接地气的融入。我能说出这里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甚至未来规划,但同事们的家常闲话或者流行趋势我却一无所知。

以前觉得台湾口音的国语是一大利器,总是被称赞很好听,这次却踢到铁板,明明讲的是普通话对方就是听不懂。两岸的用语也相差甚远,很多发音和用法差异甚大。一开始非常抗拒写简体字、打拼音输入法,对于繁体字有莫名的骄傲感,可是总不能交繁体文件给主管,不能以不会拼音输入拒绝工作,所以强迫自己聊天时用拼音,计算机的注音输入法也删掉。和同事聊天时学习当地用语,从一开始说起来很别扭到现在说得很自然。

“不要带着台湾的思维来看待大陆”,我一直以为自己做得很成功,其实任谁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抛弃既有的价值观。当我看到就连上海的街头还会有脏乱、缺乏交通秩序、排队观念没有深植人心等不文明现象,心里还是偷偷鄙视。但其实我只看到了表象没有想到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以及这背后社会快速进步的轨迹。

既然来了,我想要带点东西走也想要留下些什么。或许两个月还不足以让我深入了解又或者我不够细心,我依然是站在这个圈子外去看待圈子内的人事物,而非成为圈子里的一员,I came, I saw, I haven't conquered。幸运的是,在认识大陆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可爱又友善的朋友,如果不是他们,我想我也不会这么频繁地来吧!

两个月静悄悄且不留痕迹地过去了,安静到让人最后一刻才察觉已经回到台湾,时间不长,却也足够简单、基本地认识一座城市。搭地铁、用微信、打滴滴、早餐吃四大金刚、逛淘宝、看央视、写简字、刷朋友圈、办当地银行卡、用很长的电话号码、吃饭时看大众点评。听到关于上海的新闻,会更加仔细聆听;说着一两句不地道的上海话;写着四不像的简体字。

如果我的人生是一本书,那必定有一章写着精彩的上海,我更期待这精彩的故事能够延续。我会记得上海的景,更会记得上海的人。

blob.png

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感谢作者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出处。



感谢您的阅读!

台港澳法研究中心【两岸新青年】:
期待聆听您的声音,分享您的独家记忆。

投稿&荐稿邮箱:liuzimengnku@163.com




订阅号:台港澳法研究中心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