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两岸关系网!

【学者文集】袁弥昌 : 笔阵: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天下篇》的启示

来源:www.lagxw.com 来源:两岸关系网 发布时间:2016-11-28 00:00:00

《庄子.天下篇》是《庄子》33篇中的最后一篇,对墨翟(墨子)、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老子)、庄周(庄子)、惠施等各家观点,系统地作出评述,是现存最古老的一篇中国学术思想史,对解说先秦诸学派思想有着极珍贵的价值。

目前香港社会撕裂、议会碎片化,不少人把这些现象归咎于比例代表制与陆港矛盾,但仍期望问题可在议会或体制内得到解决,期望「真理愈辩愈明」。可是现在问题非但不是愈辩愈明,反而愈辩愈不明。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我们算漏了思想碎片化所带来的影响。

思想分裂与碎片化

所谓思想碎片化,说穿了也就是「道」与「术」的问题。《天下篇》中一开始就说道:「天下研究方术(术)的人很多,都认为自己所学的无以复加。古时所谓的道术(道),到底在哪里?」情况就像香港政团林立、各执一端,虽各有道理,却只是片面之真。然而其代价正是道术的沦丧,即是对香港作全面性、整体性把握和体认的思想,在这过程中被埋没、牺牲掉了。

所以目前香港情况跟庄子所身处的战国中后期实在相似:天下大乱、圣贤隐晦、道德分歧,天下的人多各执一端以自耀,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淡不明、抑郁不发,天下的人各尽所欲而自为方术。

庄子的比喻亦是一绝,他认为情况譬如眼耳口鼻,都有它们的功能,却不能互相通用——本该是一个整体,同气连枝、和而不同,现在却沦为「不该不遍,一曲之士」。这样下去,「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道术将被天下(方术)所割裂)。由于思想的分裂与碎片化,香港重新踏上发展的轨道势将进一步被推迟。

先秦各学派与香港各党派

即使是《天下篇》中对先秦各学派的评说,对香港的政治现况亦有相当启示。庄子首先提到墨家,庄子自己也认同墨子是真心爱天下的人,这样的人实在是求不可得,纵使辛苦得形容枯槁,也不舍弃自己的主张,是真正的有才之士。这好像民建联在创党时期的多名领袖皆是爱国爱港之士,有着崇高的理想;无奈他们虽能独自担当,但对其后继的人却无可奈何。庄子也说道,后世的墨者,以劳苦的方式互相竞进;这种做法乱国有余、治国不足——这说穿了就是理想沦为了形式主义,跟现在建制派斗谁够「爱国爱港」、斗脚毛掉了多少没有两样。大家分帮分派、貌合神离,只为了争权夺利,已忘记了当初的理想。

庄子之后提到宋钘和尹文,两人以柔和态度合别人的欢心来调和海内,请求大家以心容万物为念。他们受到欺侮不以为耻辱,调解人民的争斗,禁止攻伐平息干戈,希望将天下从战火中拯救出来,本着这宗旨来周行天下,对上劝说诸侯、对下教育百姓——这不就像中间派吗?然而庄子也道出了他们的问题:他们替别人考虑得太多、为自己打算得太少,不仅先生们吃不饱,弟子们也常常处在饥饿之中——中间派就是秉持着这种「有前无后,打死罢就」的心态,一味做些吃力不讨好却没有回报的工作,经常后劲不继之余,自己亦无法壮大起来。

庄子对彭蒙、田骈、慎到3人的评论,亦令人联想到泛民。他们3人的主张可归纳为两点:「齐同万物,无用贤圣」与「弃知去己,随顺万物」。「齐同万物,无用贤圣」即是建立一个客观标准的均齐,以这个作为客观标准的「道」,而既然有了一个客观标准的「道」以资遵循,则不再需要「尚贤」(无用贤圣),同时必须去除个人的主观性,这就是慎到所主张的「弃知去己」,结果最后只能听任于物,随着事态发展而推移变化(随顺万物),抛弃了是和非,只为了可免受牵累。

彭蒙、田骈、慎到这种僵化、狭隘与排除其他一切可能性的「齐物」思想,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所谓的「普世价值」。泛民经常高举「普世价值」,认为那就是唯一的客观标准,因而经常陷入没有主见、思虑不足、不求智谋、对事物没有主观好恶的选择的境地,为了免受毁誉而一切只听任于民意,最后变得左摇右摆、是非不分。以庄子的说法这是「非活人所能行,而是死人的道理」,为齐同而齐同,本末倒置,根本谈不上是「道」。

至于港独分子,当然也有对应他们的先秦学派,那就是名家(诡辩家),代表人物为惠施、桓团和公孙龙。惠施天天运用他的智慧和人辩论,专门和天下的辩者一起创造如「鸡有3只脚」、「犬可以变成羊」、「火不热」、「白狗是黑」这些怪异之说,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真实,以为这些是最大的道理,想透过它们迷惑人心、改变人的看法。可是他们能够用口舌胜人,却不能折服人心,这是辩者的局限。而且他们亦只是想通过辩赢别人以博取名声,所以亦与众不合。

在《天下篇》中,庄子认为诸子百家学说发展到名家已经放荡而不行于正道、追逐万物而不知回头(「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甚至已经不堪被列为天下方术之一,这一点相信大家目睹过青年新政两人的愚行亦应身同感受。不过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庄子将名家一段置于文末,是作为「天下方术,往而不反(返)」的尾声,显示出一个物极必返、返本复始的过程亦快将展开,思想将逐渐复归到一个整体,这也是战国后期的具体现象,《荀子》、《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也明显带有此倾向,而香港亦早晚将回到这路上。

分久必合 返本复始

在这混沌不明的时代里,笔者亦只能借镜《天下篇》中庄子的做法: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庄重的话,因而只能以无心之言来推衍,以重言来体现真实,以寓言来阐发道理,以「常放任而不拘执,不持一端之见」为原则,藉此接近「道」的根本。

为了启动这返本复始的过程,当权者亦须放宽视野,认识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的道理,保持濡弱谦下,做到「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这样才有助消融各党派的分歧,摆脱目前政治理念支离破碎、舍本逐末的倾向与局面。

笔者这里所主张的,并非如秦统一六国所需要的思想上的大一统,而是如庄子所言,眼耳口鼻各有功能,本是相通、本是一个整体,这种思想上功能上的再统一与一体化。因此我们必须有所取舍,在香港各党派的「片面之真」中各取所长,将已被分割得体无完肤的政治理念重新组合建构起来,以形成一种足以对香港作全面性、整体性把握和体认的主流思想,藉此建立一个新体系,为香港未来指明方向。

 

原文载于《明报》。作者袁弥昌,英国雷丁大学战略研究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政经硕士课程客席讲师,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央政策组特邀顾问,香港新力量网络研究员,「民主思路」总干事。感谢作者授权台港澳法研究中心微信平台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