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两岸关系网!

【学者文库】《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林奕华 著)

来源:www.lagxw.com 来源:两岸关系网 发布时间:2017-02-26 00:00:00

640.webp.jpg

书籍导读

《等待香港》撷取了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书名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永远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林奕华眼中的香港芸芸众生,小男人、小女人、世故少年、犬儒学者、师奶之城、欲望都市……个中也有几位英雄挺身而出,孤独的光芒显衬得这座浮华的城市愈益苍白。


内容简介

《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在林奕华眼中,“香港”是一个荒谬的存在,且以荒谬的方式继续存在、变化。无论是娱乐大旗下的四大天王、港产片、K歌文化、TVB,还是听起来很美的创意产业、大学教育、民主诉求,无论是知识分子、娱乐明星,还是世故少年、犬儒学者……林生轻轻提起,却手起笔落,字字见血,毫不容情。香港这座欲望都市的人生百态也是书中的重要写作对象,启发大家去发现,批评,思考。

从香港现状想象上海的未来,这是很多上海知识分子经常做的白日梦,《等待香港之永远的香港人》在最后的一部分作者又试图回归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来讲述曾经和现在香港岁月,30年代的上海和80年代的香港在气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以后呢?谁也不知道。


作者简介

640.webp (2).jpg

林奕华,横跨剧场、舞蹈、电影、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香港多栖创作人、批评家。中学时在香港丽的电视与无线电视任编剧。毕业后与友人共同组建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五年旅居伦敦期间,白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一九九五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剧创作,编导作品超过四十部,并与不同媒体、不同城市的艺术家及团体合作。一九九九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近期舞台代表作有《张爱玲,请留言》、《十八相送 十八个与爱人分手的故事》、《半生缘》、《包法利夫人们》、《水浒传》及《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等,除香港外,表演足迹踏遍伦敦、布鲁塞尔、巴黎、新加坡、澳门、台北、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一九九四年凭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出任香港影展、柏林影展等多个海内外电影节评审委员。在数个香港电视与电台节目中担当主持或评论人。自一九九七年起至今担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讲师。 其批评文章散见《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外滩画报》、《上海一周》、《明日风尚》、《号外》等各地报章杂志。


图书目录

代序 恨香港


(一) 永远的香港人

  1. 为什么我不是周星驰的fan?

  2. 成为张艾嘉

  3. 帮莫文蔚改名

  4. 假王菲之名

  5. 刘德华是下届香港特首,为什么不?

  6. 为什么人人都想加入娱乐圈?

  7. 情歌已死

  8. K歌时代

  9. 新片开画的日子

  10. 长剧

  11. 永远的香港人

  12. 仙蒂瑞拉的水晶鞋

  13. 娼妓作为隐喻

  14. 在水泥地上种花

  15. 穿上符号

  16. 贵族楼盘

  17. 香港圣人

  18. 千年一次的作秀

  19. 香港人喜欢的韦小宝

  20. 承认妒忌欣宜的没有几个

  21. 《老港正传》:“被动”的香港

  22. 香港是座孤儿院


(二)香港靓女多不多

  1. Re-inventing Hong Kong Women

  2. 这幅叫“死神与少女”的画, 让我想起张柏芝

  3. 摩登女性

  4. 小姐还是太太

  5. 我太强

  6. 有事钟无艳

  7. 情人节你快乐吗?

  8. I Shop, There fore I am

  9. 香港靓女多不多

  10. 丑女启示

  11. Power is Sex

  12. 水着

  13. 少女是无知的好?

  14. 为什么女人不愿意长大

  15. 戏剧里的女人

  16. 女人就是戏子

  17. 女人仔

  18. 师奶与娇妻

  19. 师奶兵团攻陷香港

  20. 拯救性感

  21. 女人不坏

  22. 假如明天我变成女人

  23. 香港女人的百年孤寂

  24. 样板香港女

(三)从小香港人

  1. 刘德华还是周星驰?

  2. 大学生的八卦与功利

  3. 谢霆锋启示录——给教育界

  4. 当梅艳芳已成过去

  5. 子女之爱

  6. 知识分子的下场

  7. 愚昧的“儿童”

  8. 青年与权力

  9. “好学生”

  10. 我不入大学, 谁入大学

  11. 罢考太好了

  12. 等待香港

  13. 十七岁学生族之适者与生存

  14. 我不明白

  15. 驳嘴与收声

  16. 从小香港人


精彩摘要

(三)从小香港人:刘德华还是周星驰

640.webp (3).jpg

追求“理想”原来等于追求“现实”。这个逻辑虽然充满矛盾,但是相对于抽象的“理想”,三百万奖金和大奖杯是看得见的“成功”的标志,实际的观众于是乐得忘掉质疑和反思,不介意与电影同一口径:“做人当然不可以没有‘理想’。”被异化了的“理想观”的*大作用,是让认同这种价值观的人,既可以继续狭隘和自私,又可以用一面美丽的镜子来照见自己。周星驰的电影不只票房成功,还成为了充实中国人心灵的力量,便是因为他懂得怎样令自觉丑陋的人,有办法看到他想看见的“美丽”的自己。 因此,周星驰的电影已经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中国人依赖的思想和价值体系。大众对于他在《功夫》中不费吹灰便能脱胎换骨,继而借助数码科技化身无坚不摧的神而不觉得“值得思考”,其实是对“祝你(我)不劳而获”的遥相呼应。

相比之下,刘德华的道路确是比较艰辛:要靠耐力、劳力、心力、牙力去达成愿望的,是“人”,不是“神”。 是的,与周星驰的“酷”一比较,刘先生可说是年中无休,无处不在。然而他的所到之处,不尽然是个人宣传,而是为不同的规划扮演“推动者”角色。有推动新香港电影——使我想起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和他创始的Sundance Film Festival,又有鼓吹全面推广文化艺术,我甚至在《香港直播》听见他说愿意以下半辈子的收入,作为保留中环警署作艺术发展的投资。所有这些就算逐一落实,我怀疑香港人对刘德华的“出钱出力”仍将有所保留——一位大学生对我告白:“我们从小念书都不会羡慕读了书而考得好成绩的那位,真正受我们崇拜的,永远是凭小聪明而大获全胜的人!”基于这种典型香港人心态,当我在课堂上要同学表决“刘德华、周星驰如果只能选一个”时,你猜结果是什么?


精彩书评

林弈华善于从现代人熟悉的现象出发,提出新奇有趣的问题,譬如在《刘德华还是周星驰》一文中,他就从周星驰电影的特点及其在香港的受欢迎程度,谈了电影人物的塑造与观众心理的关系。此外,他谈了自己对教育、对娱乐、对明星的看法,也谈了他的人生观、艺术观。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作为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他交游中的逸闻,读来生动、亲切。读者阅读林弈华的文字,就如与其面谈,听他娓娓道来,颇能愉悦心灵,又可增长见闻。在玩味之余,还会令我们对香港的文化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图书信息

书名:《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

作者:林奕华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5月

ISBN:978-7-308-06727-0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640.webp (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