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两岸关系网!

【学者文库】《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变迁》(陈星 著)

来源:www.lagxw.com 来源:两岸关系网 发布时间:2017-04-06 00:00:00

640.webp.jpg

书籍导读

《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变迁:政治衰退理论的视角》讲述了2000年以来的台湾政治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衰退。民进党上台以后,台湾基本实现了包括传统政治发展理论和民主化理论所设定的民主制度目标,如竞争性的选举、制衡的制度安排、言论自由、全面的政治参与等。但是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衰退,政治操守沦丧、政治道德失范、政治无力感扩大、社会失序问题严重、经济发展放缓等现象纷纷出现。虽然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后上述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大部分问题却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这就意味着对这些政治衰退现象所隐含的理论意涵还是有讨论的必要。


内容简介

《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变迁:政治衰退理论的视角》通过对若干与中国台湾地区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的东亚社会政治发展和民主化问题的比较性检视,对在特定文化背景地区政治变迁所呈现出的政治衰退现象的比较,在社会和文化视角下对东亚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展开分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治衰退的理论内涵在于:它不仅限于讨论台湾地区的民主化进程,而且可以为其他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和政治变迁提供解释范式。


作者简介

640.webp (2).jpg

陈星,安徽萧县人,分别在安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港澳法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台湾政党政治、两岸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台湾主体意识”的概念性解析》、《侍从主义视角下的民进党派系问题》等学术论文20余篇,发表涉台时事评论300余篇。


图书目录


导言:问题的提出/1 


第1章   基本理论框架 

1.1   文献综述/9 

1.1.1   政治发展理论的基本脉络/9 

1.1.2   政治衰退理论的流变/l5 

1.1.3   学界对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发展的研究概况/21 

1.2   政治衰退概念性解析/26 

1.2.1   基本理论预设/26 

1.2.2   政治衰退的基本涵义/40 

1.2.3   政治衰退的基本面向/47 

1.2.4   政治衰退的测量/53 


第2章   台湾民主化过程中的政治衰退 

2.1   “总统”权力的集中与制衡弱化/66 

2.1.1   “总统”权力集中的制度基础/66 

2.1.2   党国体制与“总统”权力集中/70 

2.1.3   对“总统”权力制衡的失灵/73 

2.2   “政治无能” /78 

2.3   族群撕裂与政治对立/84 

2.4   社会共识的缺失/87 

2.5   政治变迁与经济发展/92 

2.5.1   政治民主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92 

2.5.2   台湾政治民主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95 

2.6   政治腐败及其控制/102 

2.6.1   政治腐败:功能问题还是道德问题? /102 

2.6.2   民主化过程中的台湾政治腐败现象/l05

2.6.3   台湾民主化与政治腐败的关联/l09 


第3章   政治变迁与政治衰退:过程、机制和行为模式化成 

3.1   台湾民主化与政治资源分配格局的重构/l l8 

3.1.1   社会异质性的显性化/ll8 

3.1.2   政治资源分配格局的重构/l23 

3.1.3   政治动员成为政治对立的动力源/127 

3.2   民主化与价值分配:“台湾主体意识”建构/l30 

3.2.1   “台湾主体意识”概念的流变/l31 

3.2.2   “台湾主体意识”的基本层面/l34 

3.2.3   观念建构与“台湾主体意识”的意识形态化/l38 

3.2.4   “台湾主体意识”的身份认定功能/l41 

3.2.5   意识形态重构与政治衰退/l44 

3.3   统合机制变化与政治衰退/l48 

3.3.1   统合机制由刚性向柔性转变/148 

3.3.2   政治精英内部关系的变迁/l53 

3.4   政治行为模式化成与政治衰退/l59 

3.4.1   台湾政党政治与政治行为模式/l59 

3.4.2   政党之政治行为模式的历史习得过程/162 

3.4.3   对立性政治结构和敌我矛盾的建构/l64

3.4.4   政党之政治行为模式与政治衰退/167 

3.5   余论/171 


第4章   比较视角下台湾政治衰退的理论意涵 

4.1   东亚视域中的政治衰退问题/176 

4.1.1   政治腐败/176 

4.1.2   权力集中/179 

4.1.3   族群冲突/181 

4.1.4   “恩庇一侍从”体制以及“金权政治” /l83 

4.1.5   “政治无能”与信任危机/l85 

4.2   政治衰退的发生学解释/187 

4.2.1   东亚文化传统对政治衰退的影响/189 

4.2.2   制度移植、文化重构与政治衰退/193 

4.2.3   民主化与政治衰退的制度化/197 

4.3   政治衰退与社会治理/l99 

4.3.1   政治衰退在民主化过程中的坐标/199 

4.3.2   政治衰退与民主化过程中的社会治理/203 

4.3.3   台湾的政治衰退与社会治理/206 


参考文献/211

后记/229


精彩摘要

640.webp (3).jpg

导言:问题的提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国古代对这个问题就有深刻的认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广为流传的谚语和俗语都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先贤们对事物两面性的辩证认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也指出,事物的发展正是在自身矛盾辩证运动中实现的。“两个互相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运动。” 在马克思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者是矛盾和对立的,同时又是同一的。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矛盾运动,完成自身的否定之否定,最终实现螺旋式上升。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在对民主化问题的研究中,必须既看到民主化为政治变迁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也要看到其负面效果,更要看到两者的相互作用对社会治理所产生的影响。


长期以来,民主化及其引发的政治和社会后果一直是政治学理论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随着世界范围内民主化进程的展开,民主及其诉求已经成为基本的“普世价值”。尽管目前学界对民主及民主化的理解并不一致,但是民主话语确实已经越来越意识形态化。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世界上形形色色甚至无论是形式和目的都南辕北辙的政治运动和政治活动均被冠以“民主”的名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道义上的正当性。


在世界范围内,不管民主化的推进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民主化过程都确实对政治结构和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包括制度结构、观念结构、话语结构、政治运作模式在内的政治生活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普选权的实现和以制度化的竞争性选举为中心的民主制度的确立,确实在一定的国家和地区使民权得到张扬,使权力的滥用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使社会对立和对抗所产生的应力得到了有效释放,使社会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化解,民主诉求得到了部分实现,社会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良好治理的目标。


但是在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民主化却未必进展得如此顺利。如我们所看到的,民主化的推进在一些国家引起了暴力冲突,引起了政治对抗,引发了社会分裂,更有的国家在民主化过程中出现了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这些均是不同程度的政治衰退。所以说,民主的价值诉求是美好的,但是推动起来与现实政治之间似乎总是有差距。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差距大到什么程度?民主化的代价是不是能够为社会所承受?或者说,民主化所带来的阵痛是否足以冲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观察民主化进程和讨论民主化理论时所必须关注的问题。换言之,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民主化却要经历痛苦的历程,而且民主化和民主制度本身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正是因为这样,民主化与政治发展(political development) 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民主化在带来政治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政治衰退(political decay) 。在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国家和地区中,有的国家和地区经过民主化过程以后实现了总体上的政治发展,但是有的国家和地区却在政治变迁中遭遇了程度不同的政治衰退。


可以看出,在讨论民主和民主化问题时,必须区别“民主价值的应然”和“民主化结果的实然”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是指人文关怀的基本诉求,后者是指这些关怀实现的基本途径。从二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政治变迁的过程来看,在民主价值应然的观照下,民主价值的实现并不一定要遵循唯一的路径,也不可能遵循唯一的路径。由此我们可以继续追问的问题是:经由何种民主化路径才能实现政治发展和社会的良好治理?民主化的路径有什么样的地域性特征?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民主化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民主化在带来了积极社会价值结构变化和政治行为模式改变的同时,对政治系统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民主就像一座高高在上的理想楼阁,但是如何上去却是颇费踌躇的事情。“我们并不缺少理想楼阁的蓝图,但是我们并不知道通往理想楼阁的梯子在哪里,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去建造梯子,并不清楚攀登梯子的风险,并不清楚如果我们缺少必要的资源把理想楼阁的基础夯硬结实,理想楼阁崩塌的风险有多大。”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政治变迁路径,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民主化进程而言是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


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观点,民主化与经济发展及其带来的政治结构变化密切相关,一旦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民主也就具备了基本的实现条件。李普塞特认为,“对那些认为美好社会就是民主与自由社会的人来说”,还有必要认识到民主需要富足,或“至少认识到这些国家(在这些国家里存在着政党对峙,竞争性的选举和新闻自由)总的来说是富足的。”李氏认为那些长期保留了民主政权、反民主的政党力量薄弱的国家是迄今为止最富裕的国家。 这种民主化及其化成模式的理论背景是结构功能主义,即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的变化,然后是政治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政治观念、意识形态等影响政治运作基本样态的政治结构及其功能也会发生相应调整。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形成民主化的趋势和推动民主化的基本动力,民主制度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可以看出,这种民主化的理论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线性模式,特别突出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对民主化的正面影响,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增长一定会带来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合理分化以及政治发展的逻辑后果。